中化集团纪念建党90周年征文作品:那年 那月 那歌

时间:2011-06-15     来源:
视力保护色:

中化辽宁 刘国辉

        那年,1963年我睁眼看世界;那月,11月寒风呼号;那首歌,也许就是东北民歌《摇篮曲》吧。幼年时候,我是在一个依山傍海的小渔村生活着,学会的第一首歌是《东方红》,知道毛主席是谁,却不知共产党这个人长得什么样,家里人耐心地向我解释,但我听不懂。
        小学时候,我学会了《我爱北京天安门》,加入少先队,当上班老大,却总想太阳为何就在天安门升、火车为何就往韶山跑?
        那个年代,“五七”干部、知识青年下乡来到我们村,于是我们的学校成立了“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跃跃欲试的我在台前幕后过足了艺术瘾,从表演唱到独唱,从二胡到风琴伴奏。我的少年就是在学唱8首“革命样板戏”中度过,那激昂的旋律,有力的节奏,无不让我热血沸腾,从此立志要当解放军,把红旗插遍全球。 
        刚读初中的时候,城里来的人都陆陆续续返回去了。送别音乐老师那天,我哇哇大哭,像丢了魂一样,手里抓着老师留给我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曲谱,拼命地往山上跑,向驶往远方的汽车呼唤、挥手……
        中学时候,我在大连师范学校读音乐专业,记得最清楚的歌是《八十年代新一辈》。后来加入了共青团,小时候不懂的问题,也逐渐开始明白了。那个时代物资还比较匮乏,每人每月粮店只供应3斤大米,但国家给我们这些读书郎每月16.5元的生活补助。那时,36.5元就足以养活一大家子了,于是我们同学唱得最多的歌是《社会主义好》。
        读书时我们经常出去演出,《在太行山上》、《长征组歌》、《黄河大合唱》等是经典曲目。毕业那天我们告别演出唱的最后一首歌是我们同学集体创作的《再见吧母校》。为了给家里减轻负担,同学们毕业都各自去歌舞团、文化馆站、学校工作了。在家人的建议和鼓励下,我决定先到学校工作,再好好复习考大学。
        那年夏天,我登上大连开往上海的轮船,在海上漂泊近40个小时,开始了修学岁月。曾经牛气冲天的我,到了大都市才知自己不过是只井底之蛙。人在悬崖,求生还是等死,我决定奋发自强,向上海音乐学院发起冲击。每天,潮湿阴冷的琴房,我一待便是4个小时,那时最喜欢的是王建中先生改编的中国作品《翻身道情》。
        两年寒窗,却没有换来最理想的结果,我落榜了。我怀揣业余时间赚得的200块钱,一路北上来到沈阳。一边弹着《肖邦练习曲》、《巴赫平均律》、《贝多芬奏鸣曲》、周广仁先生改编的中国乐曲《台湾同胞我骨肉兄弟》,一边与语文、外语、数学等文化科目死磕。最终,我考上沈阳音乐学院了!四年光阴,倍感珍惜,我利用课余时间去大学生业余党校学习,过去幼稚的想法一扫而光。在婉言谢绝留校任教的邀请后,我卷起铺盖,唱着《故乡的云》返回大连。
        那个年代,什么是最好的工作单位?能分房的就是最好的单位!从辽宁师范大学音乐系筹建处(现在的辽师音乐学院)再到大连市残疾人联合会的“强音”艺术团,我没有放弃自己的音乐梦想,但也没少为房子这样的问题忧心。终于等到分房子的那天,我和朋友们唱起了《共产党好、共产党亲》,那天我醉了!     
        三年后我来到中化辽宁,《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这首歌是凝聚我们老员工最深厚感情的一支歌。公司鼓励全员参加文化活动,在辽宁省外贸系统内参加比赛,我们在30多家单位中获得了6个奖项,其中有5个是一等奖。
        当神州大地唱响《春天的故事》的时候,我们公司却面临巨大的生死存亡的挑战。公司领导班子带领团队加班加点、呕心沥血、齐心合力,硬是把公司推上重生境地。公司50周年庆的时候,我们全体员工在天津街老办公楼眼含热泪,齐唱《风雨同舟》。
        第一次、第二次乃至第三次创业,当“一体两翼”战略规划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没有理由不高歌一曲《团结就是力量》!现在,我想对新员工们说,当你们在这里工作,唱着《走进新时代》的时候,千万别忘了公司辉煌而曲折的,从重生到蓬勃发展的过程。学习党史,就是要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从南湖红船到八一枪声、从井岗号角到长征组歌、从抗日烽火到建国大业,从改革春风到奔向小康的历史内涵。
        向前,向前,向前!如今的我们,走在创业的道路上,高唱《走向复兴》。不忘过去、不忘历史,我们就能尊重职业,以崭新的面貌,去创造中化美好的未来!

友情链接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4-10-24 13:1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