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源头 防重点 重监管——农药污染需系统整治 |
时间:2014-12-23 来源:农业科技报 视力保护色: |
我国农药生产取得长足进步,但行业环保压力巨大,污染问题不容忽视。“未来农药行业的污染物减排思路应坚持源头抓起、重点防治、全程监控、综合治理的原则。”今年,在上海召开的第一届全国农药行业环保发展论坛上,沈阳化工研究院副院长胥维昌如是说。 病——污染因子复杂难控 根据胥维昌的介绍,目前我国农药行业环保呈现以下几大问题。 首先,污染事件时有发生。这些污染有的是生产过程带来的污染,包括“三废”处理不达标、无组织排放多(尤以挥发性物质及恶臭物质为主)等,有的是农药使用过程带来污染,其中既有不规范使用带来的残留,也有假冒伪劣产品的使用带来的影响,还包括乳油大量使用造成的污染等。 其次,谈到治理困难重重。我国农药企业普遍生产分散、规模偏小,形成了一个品种多点生产、一家企业生产多个农药品种的现象;在市场发生变化时,由于产品品种调整频繁,单一的环保技术很难实现全面治理。 第三,污染物排放仍存在问题。以水为例:一是排放量大,二是浓度高,三是含盐量高。此外,国内农药生产产生的废水由于包含很多具有杀菌活性的杂环类化合物,往往难以生物降解,而且由于废水中大多数均含有一定量的农药,毒性一般较大,且特征污染因子多。如除虫菊酯原药生产过程产生的污染物达68种,其中水污染物有65种。 治——生产全程监管利用 如何治理呢?胥维昌认为主要思路是:源头上使用清洁原材料和采用清洁工艺过程,使用环保剂型;对排放量大、污染严重、毒性大的产品品种进行重点防治;对生产和环保治理环节进行全程监控;对清污分流加以综合治理。 从综合治理角度上,针对废水,要实现清污分流。从处理工艺思路上,首先要着眼于综合利用,尽可能从废水中回收有用资源,其次需减少COD(化学耗氧量)排放量,选择切实可行的发生源处(如废水排放车间)废水一级处理技术,既去除部分可降解的高浓度有机物,又提高废水的生化可行性,减轻后续生化处理负荷;再次要采用适于农药废水生化处理的生物接触氧化工艺作为综合废水的最终处理手段,使废水中各项污染物达标排放。 针对废气,要实现有组织排放的资源化,并将无组织排放变为有组织排放。具体而言,有组织排放的气体污染物主要是氯化氢、二氧化硫、氯气等,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转化成相应的产品自用或出售;无组织排放的气体污染物,应建立完善的回收及吸收系统,集中焚烧处理。 对于固体废弃物,要实现资源化和合规化。如生产线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包括废渣、废溶剂、废包装袋、蒸馏釜残、生化系统的剩余污泥等,要全部归类于有毒化学品,均按照有毒化学品处理要求采用焚烧工艺处理或送至有资质处理单位进行处理。 作者:巩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