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雪山下播散致富的种籽 |
时间:2006-11-17 来源: 视力保护色: |
《中国西藏》杂志 2006年第4期 拉巴种植的西瓜喜获丰收 根据中央的部署,2002年7月,中化公司对西藏日喀则地区岗巴县实施对口支援。近四年来,中化公司共派出两批援藏干部进藏工作,已投入援藏资金2100多万元。 岗巴,藏语的意思是雪山附近之村庄,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北麓的岗巴县,平均海拔 针对岗巴自然环境较差,人口少、居住分散,特别是农牧民缺乏致富技能等情况,为从根本上帮扶广大农牧民摆脱贫困、增收致富,切实推动岗巴县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使援藏工作见实效、见长效,中化公司的援藏人员从探索和创新援藏模式入手,确立了“工程援藏与智力援藏相结合,推动经济发展与转变思想观念相结合”的”二结合”援藏工作方针,把引领农牧民增收致富作为援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培养农牧民增强致富技能作为援藏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几年来,通过多渠道、多层面实施培训,岗巴县已有一批农牧民彻底改变了原来的生产方式,不仅现金收入大幅度增长,而且拥有了持续增收致富的技能。 平措和拉巴夫妇是岗巴镇雪村的农民,一家三口人过去只靠2.3亩土地种植青稞维持生活。 2005年,雪村的温室大棚扩建为15座,雪村15户农民在技术员的指导下用温室大棚种植蔬菜,年均收入10000元以上,最高的一户达15000元。 在海拔4700多米的地方种植蔬菜,不仅使部分农牧民率先走上致富道路,更重要的是使更多的人看到了致富的希望,给当地农牧民带来了观念上的改变,商品经济的意识已经悄悄深入人心。在蔬菜大棚基地的旁边,几个藏族妇女正在铺塑料薄膜,她们说看到种菜给邻居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很羡慕,也想试看学种菜。我问技术员宋延玲一共教了多少个学生, 旦巴平措在认真的学习藏族传统绘画 2005年10月,经中化公司援藏人员与日喀则职业中专学校接洽,该校专门为岗巴县开办了一个藏族传统绘画班,仅半年多的时间,参加学习的9个孩子已经能跟随老师外出做室内外绘装的活。在日喀则市岗多林波姆切居委会群培家里,记者看到了孩子们和他们的绘画老师边巴刚刚完成的作品,在这个藏式风格浓郁的院落里,绘满了不同风格的吉祥图案,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简直不敢相信这里的部分画作出自几个月前还对绘画一窍不通的孩子们。根据老师的介绍,学员毕业第一年到盖房人家作画,除管吃管住外,每天至少有30—40元的报酬,年收入在6000—7000元左右。以后出师后自己还可以带徒弟,那时候收入每天可以达到100多元。 由于传统的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及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造成的对劳动力的束缚,中化公司在岗巴县实施培训项目之初,每开展一个培训项目时,都需要县委、县政府及有关部门进行大量的宣传说服工作,有的甚至要挨家挨户进行动员。自从大棚蔬菜上市及学习绘画的学生利用假期在本村、本地开展有偿服务以来,农牧民亲眼看到了通过技术学习所带来的实惠,学习技术的热情随之提高。2006年初,培训木工报名通知由县政府发至各乡镇后,报名者多达20名,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培训项目的报名人数。为了鼓励农牧民学习技术的积极性,中化公司援藏干部决定将这20名报名者全部送到西藏刚坚家具厂进行培训学习。 木工班的学员们在西藏刚坚家具厂学习装配家具 通过培训让广大农牧民根据自身特点和爱好学到一门技术,从而拓宽增收渠道,增强致富能力,这一点已在中化公司援藏人员和岗巴县广大干群中取得了广泛认同。为使这一观念长期贯彻下去,形成一种长效机制,2004年岗巴县成立了一个专门负责组织和管理培训事务的岗巴县培训工作部,并设计制定出了技能培训、素质培训、助学金计划三条面向全体岗巴县干部职工和广大农牧民的学习渠道及平台,使培训工作成为一项重要的对口援藏项目。 技能培训是紧紧围绕广大农牧民生产、增收、创业开展的培训,以期让部分群众从种地,放牧,打工等低收入的生产、生活方式中脱离出来,提高劳动技能,增加收入;素质培训主要面向县、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和公共服务机构的人员,以短期专业学习、专业培训及安排参观和到对口单位实践等方式,培训其管理能力、专业水平、服务意识和市场经济理念;助学金计划的主要对象是岗巴县的初、高中毕业生,以到内地中、高等职业学校学习为主,学习时间2-3年,最终取得中等或高等学历。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培训,一是使一批有能力、有意愿从事第二、三产业和养殖、种植业人才脱颖而出,使他们在个人致富的同时,带动广大农牧民共同致富,促进当地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二是不断提高政府机关、机构为广大农牧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三是为岗巴县培养一批具备较高素质的人才,改善当地的人才结构,为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目前,中化公司在西藏和内地共建立了7个培训点,在学和已学成毕业学员80多名。 日喀则职业中专学校,专业有藏族传统绘画、藏医学,兽医,护理、计算机等。目前在该校各专业学习的学生共20名。 西藏刚坚家具厂,从岗巴县4乡1镇选拔出的20名农牧民正在该厂学习木工和家具绘饰。 日喀则地区人民医院,目前有4名岗巴县医院医生在该院学习骨科、CT、B超和放射。 江孜县人民医院,2004—2005年,有6名岗巴县医院医生在该院分别学习外科、麻醉、计生和护理。通过学习,现在岗巴县医院已可以开展简单手术,结束了岗巴县凡手术必到县外就医的历史。 西藏农牧学院,2004年,来自岗巴县4乡1镇和农牧局的6名专兼职兽医到该校进行了培训,提高了岗巴县牧区对牲畜疾疫病的防治能力。 成都职业专科学校,这是中化公司开展助学金计划在内地选定的一所定点学校,到该校学习的学生一般学制3年,取得中专学历,目前在该校学习的岗巴县学生共7名。 此外,岗巴县雪村蔬菜种植基地已成为农牧民学习蔬菜种植技术的示范培训基地。 实施对口支援工作以来,中化公司把面向基层,改善广大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牧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作为对口支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扎实开展各项工作。援藏干部刚一进藏,就为岗巴县4乡1镇各新建了一座卫生院,使岗巴县农牧民的就医环境和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建设了2座农用桥,方便农牧民的出行和货物运输。岗巴镇雪村有一千亩左右的可播土地,其中有八百多亩集中在县城南边,浇水一直依靠从山上水库流下的积水,由于是自然水渠,沿途渗漏严重,很多良田荒芜。2005年中化公司出资修建了一条1 中化公司实施的“二结合”援藏工作模式得到了受援地干部群众的一致认同,特别是培训工作,更是群众得实惠、经济促发展的一个重要援藏项目。 中化公司援藏人员表示:今后将进一步针对岗巴县可利用资源的开发,如岗巴羊的商品化及深加工,西藏神水的深化开发,传统编织工艺及日用品的规模化生产等开展援助工作。他们坚信,只要从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需要出发,坚持不懈地改善农牧区、农牧业、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不遗余力地帮扶农牧民提高生产技能,使广大衣牧民见“鱼”的同时更能“渔”,岗巴经济的发展和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日子将指日可待。 学会一门技术,富裕一家人,带动周围人,中化公司在岗巴县播散的致富种籽正在雪山脚下广衰的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