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公司等中央企业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时间:2006-09-22 来源: 视力保护色: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所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明确目标和具体要求,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央企业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指明了方向。国家电网公司等中央企业积极贯彻中央精神,采取多项措施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履行社会责任,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贡献。 国家电网公司今年4月份颁布了《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按照“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发展战略,转变发展方式、建设新型农网、统一品牌服务、惠及家家户户,开创公司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实施“户户通电”工程。2006年,将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54.2万户实现“户户通电”。到2010年,投入236亿元,通过国家电网最大限度延伸,解决约120万户、450万人的用电问题,实现“户户通电”。 推进农村电气化事业。一是把“户户通电”工程等内容纳入农网发展规划。二是加快农网重点工程建设,增强电网配送能力,扩大电网受益范围。三是积极实施新农村电气化工程。到“十一五”期末,在公司经营区域内建成100个电气化县、1000个电气化乡镇、10000个电气化村。 加强农电队伍建设。按照创建“四好班子”的总体要求,建设坚强有力的县供电企业领导班子。同时以素质建设、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为核心,加快建设“业务熟练、作风优良、结构合理、服务优质”的农电工队伍,对农电工实行持证上岗制度,2010年持证上岗率达到100%。 提升农电企业管理水平。积极推进县供电企业管理创新、服务创新、技术创新,合理设置内部组织结构,完善综合业绩考核,增强农电企业活力,促进农电企业进一步转变管理观念,改进管理方式,提升管理水平。 实施“平安工程”。提高农民安全用电意识,促进安全用电,确保人身安全和农网安全,同时,积极开展具有“三新”特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爱心活动”,全系统广泛开展“我为‘户户通电’作贡献”募捐活动,累计捐款2987万元。 华能集团公司党组制定了《关于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意见》,在全系统全面部署参与新农村建设。按照“帮一村、扶一县、促一方” ,积极参与、有效结合、稳步推进的思路,深化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工作,提出了五项具体措施:一是确保安全稳定发电,加快农村能源建设。利用技术优势,支持地方加快农村能源建设,在具备条件的地区,扶持发展小水电和太阳能、秸秆、风力发电;抓好电力安全生产、经营、基建等工作,提高供应能力,为农村地区提供强大的能源支持。 二是积极拓展电力项目,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在电力开发布局上,向西部地区、革命老区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以项目开发带动当地经济增长,帮助项目所在地改善基础设施,强化环保意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三是巩固扶贫开发项目,抓好农村扶贫工作。按照“抓科技、兴产业、强基础、促增收”的扶贫思路,采取以科技兴产业、靠产业促增收的办法,逐步深化扶贫工作内涵;采取干部挂职、专家咨询等办法,不断为重点扶贫地区输送人才,为当地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 四是积极开展共建活动,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开展结对帮学活动,帮助农村改善校舍等办学条件;协助农村搞好文体活动设施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利用多种形式宣传文明新风,引导农民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积极落实平安共建任务,协助地方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维护周边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五是建立健全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长效机制。成立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深入探讨参与途径,明确参与思路、目标和工作措施,规范项目研究、资金预算、组织实施、项目开发等工作环节和流程,着力建立健全长期稳定的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机制。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着力完善和建设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加快农村移动通信发展,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努力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优质的通信信息服务保障。 通信网—让农民用得上。通过“村村通电话”工程建设,两年投入近90亿元,让网络信号无限延伸。今年底以前,将完成1.06万个未通村的通信建设任务,使村通率达到98.6%,极大地增强偏远农村的通信能力,为农民生产和生活提供通信保障。 信息网—让农民用得好。通过“农信通”、“农经网”、“气象通”等各类农业信息发布平台,加强面向农村的粮、棉、果、菜、花、畜等农业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强化科技兴农信息、农产品流通信息、农业保障信息、农村百事通信息等综合信息服务,让农民更快更准确地掌握政策信息、市场信息和供求信息。 营销网—让农民用得起。专门为农民定制低价位、方便实用的“农民手机”,降低农民使用移动通信的门槛。此外,还通过企业的规模发展,有效降低农村移动通信服务价格,使农民花更少的钱享受最好的移动通信服务。 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认真落实国家各项粮食宏观调控政策,主动发挥中央储备粮轮换面向基层和一线前沿的优势,积极开展产销区轮换协作,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三农”积极发挥作用。 执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护种粮农民利益。2005年,按最低收购价收购稻谷1285.2万吨;截至今年8月31日,按最低收购价收购新产小麦3604.74万吨、早籼稻342.28万吨,真正将中央政策的实惠不折不扣地送到广大农民手中。仅2005年按最低收购价收购稻谷一项,使农民直接增加收入15亿元,预计今年会比去年翻一番,有效保护了种粮农民利益和生产积极性。 推进中央储备粮轮换向生产领域延伸。一是推行订单农业,实行优质优价。不断扩大订单农业规模和范围,实行诚信收购,积极开展粮食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有效降低农民种粮的市场风险,增加农民种粮收入。如河南分公司2005年订单农业面积达150万亩,订单收购量近30万吨,在促进粮食品种结构调整的同时,使订单农户每亩直接增收近30元。二是开展轮换直接收购。通过在农村设立收购网点、发动农民经纪人、委托农村基层收购库点收购等形式,减少粮食流通环节,将中间环节的好处让利给农民,直接增加农民收入。 开展购销合作,缓解供求矛盾。全面推进系统内轮换产销协作,鼓励产销区分公司之间、直属库之间主动开展委托收购、委托销售、包干轮换等,努力发挥各自比较优势,促进粮食生产和流通。2005年公司系统轮换产销协作量达到150万吨。公司还充分利用铁路大客户资源,2005年超额完成120万吨年运量任务,2006年将力争完成300万吨目标,更好地支持产区农民卖粮和中储粮轮换。 此外,还通过开展定点扶贫、科技扶贫、智力扶贫等形式,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公司成立6年来,直接和间接累计投入扶贫资金2844万元。 中国中化集团公司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农民需求,不断完善农化服务体系、拓宽服务渠道、提高服务质量,以实际行动,帮助广大农民解决农业生产一线中的迫切问题,参与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中,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搭建致富课堂,完善农化服务。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联合创办了《中化农业广场》公益性栏目,每天向农民听众传授科学种田知识,介绍辨别化肥优劣的方法,提供市场信息服务,解读国家农业政策,为全国农民搭建起了一座科技致富的“空中课堂”。通过开设全国免费服务电话(8008109991)、赠送产品使用知识手册等方式,使全国的农民朋友在购买中化化肥产品的同时,享受到中化一流的农化服务。依托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建立的中化化肥农大研发中心,开发出了小麦、辣椒、棉花、油菜等一批适应国内不同地域、不同作物需要的新型专用肥料,受到农民朋友的欢迎。 组织“三下乡”,直接惠及农民。组织“送科技、送化肥、送服务”三下乡活动,并把“三下乡”变成“常下乡”、“常在乡”,建立起完整的面向农户的服务体系。组织以农业院校教授和各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为主要力量的农化专家服务队伍,深入农村生产一线,长年奔波在田间地头,针对当地的不同作物,向农民传播科学施肥的新理念。在今年春季开展的 “百场种田大户培训”和“百场农村集市宣传”活动中,通过农村集市、基层营销网点等渠道,向农民分发科学施肥“明白纸”40多万份、手册6万余本,活动范围遍及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100余个重点农业县、乡,覆盖东北近三分之一的耕地,累计有超过40万的农民直接从中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