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路上…… |
时间:2008-12-26 来源:集团公司 视力保护色: |
管理学院 刘宝明 想起来,去年春节的火车票似乎格外难买。我在北京西站冰冷的售票大厅排了大半夜的队,终于在子夜时分买到了一张临时加的民工专列的车票。于是,在腊月二十八的晚上,我坐上了这趟民工专列,走上了回家过年的旅程。 出乎我的想像,进站时并没有出现那种无异于战争中逃难的情形。尽管也是熙熙攘攘、包包裹裹,尽管也是争先恐后、行色匆匆,但旅客们的脸上并没有一丝的焦虑与恐慌。在车站工作人员的指引下,乘客们有说有笑地按顺序进站上车。当我进入车厢时,大部分乘客已经落座,有些素不相识的旅客已在热烈地攀谈,仿佛早已是故知。我落座后也与大家寒暄起来。坐在我边上的是两位来自河南辉县的叔伯兄弟,20多岁,同在一家单位当保安;对面则是两位中年人,来自河南焦作的同一个村庄,在北京参加奥运工程建设,赶上轮换休假回家过年。 说笑间,我环顾四周,放在面前桌子上的一本书映入我的眼帘,也引起了我的兴趣。那是法国著名作家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记得多年前在新东方恶补GRE时,老师曾讲解过一篇关于这本书的评论。从那儿得知,这篇洋洋洒洒数百万字的鸿篇巨作是意识流小说的典范。此书用辞的刁钻自不待言,故事的情节更是不受时空、逻辑、因果的辖制而纵横交错,十分晦涩难读。至今我还记得新东方的老师苦口婆心地规劝同学们千万不要沉溺于读这本书时的神情。后来,我几次在商务印书馆看到此书精美的版本,都心生买意。但一想到老师“难读”的告诫,只好不情愿地把书放回原处,心里却恋恋不舍。没想到今天见到有人读它。正琢磨着,一位肤色白皙、胖乎乎的20出头的小姑娘走到我对面的座位上坐下来,然后捧起那本书旁若无人地读起来。到这时,我还丝毫没有把这位小姑娘和这本世界名著联系起来。 看着她很投入地读了片刻,我不禁问:“这是你的书?” 她莞尔一笑:“是啊”。 “你能看得懂吗?”我问。 “慢慢看呗”,她答道。 我想,周围的人一定注意到了我当时呆若木鸡的傻相。因为我一时无从相信眼前这位除了秀气、连一点书卷气都没有的小姑娘在读这本意识流的代表作。缓过神儿后,我和小姑娘聊起来,才知道她是湖北仙桃人,出身农家,高中毕业,在北京做保姆,空闲时爱看书。 此时,我的思绪飞到了十多年前,那时我刚从南开大学研究生毕业进京工作。一次在公共汽车上,我听到两个中学生模样的小女孩在高谈阔论米兰·昆德拉的作品。而另一次在公共汽车上,有两位身背铁锹、满身泥污的民工在激烈争论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公式。如果说,中学生中难免有几个阅读广泛的文学爱好者,受过中学教育的年轻农民工懂得些政治经济学的知识也不足为奇,那么,眼前这位小保姆居然在读连专业人士都很难消化的世界名著,这是不是可以作为中国国民综合素质提高的一项佐证呢? 我陷入遐想,耳畔断断续续传来周围旅客们侃侃而谈的声音。两位年轻人在盘算着有了一定基础后自己创业,将来“开着宝马回家”;而两位中年人的交谈则更务实,除了商议着“再盖几间新房”,就是怎样把子女培养成精英,“闺女要是能上清华、北大,咱们花多少钱也值。” 夜里十点半,车厢里关灯了,小姑娘依依不舍地合上了书,倚靠在座位上闭目凝思,仿佛还流连于书中的情节。火车疾驰在漆黑寥廓的华北平原上,列车飞奔的声音沉闷而有节奏,车厢里渐渐静下来,许多人进入了梦乡,而我的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青年人的创业欲望、中年人的教育投资意识,连同这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农家小姑娘的阅读品味,怎能不使每一位希冀国富民强的人感到由衷兴奋和激动呢! |